奋发有为的彭城过客
2亿殡仪馆荒废七年,一句“正在研究”还要拖多久?
贵州铜仁一座耗资2亿、占地近22万平方米的殡仪馆,建成七年后,墙体斑驳,杂草丛生。一个省级的重点民生工程,就这么成了当地的一道“奇观”。项目是政府主导的,福建的叶先生投了钱,把事办了,结果政府当初卖的地是未调规的林地,证办不下来。更荒诞的是,叶先生作为投资人,最后还背上了“非法占地”的罪名,公司破产,一身债务。
现在新的公司接手,又投了上千万,想开业,找民政局,找市里,得到的答复是“情况我们都清楚”、“解决问题总得有个过程”。
这件事看到这里,有几点不吐不快:
一是,这件事最离谱的地方,在于身份的错位。政府招商引资,把一块有问题的地卖给了商人,承诺的是“省重点民生工程”,结果出了事,本该是责任方的政府,摇身一变成了“受害者”,反手就把投资人送上了被告席。再说白了,这就是自己犯了规,却把哨子吹向了对方球员,还直接罚下场。商人叶先生从一个响应政府号召的投资者,变成了“犯罪嫌疑人”,这中间的转变,不仅仅是身份的颠倒,更是对商业信誉和基本公理的践踏。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,不是看楼盖了多高,而是看它如何对待跌倒的人,尤其是如何对待被自己绊倒的人。
二是,官方那句“解决问题总得有个过程”,听着很耳熟,也格外刺耳。对于他们来说,七年或许只是一个需要慢慢“研究”的过程,但对于投资人叶先生来说,这七年是真金白银的损失,是公司的破产,是个人的声誉毁于一旦。对于新接手的公司来说,每一天的等待都是持续的亏损。
三是,这个荒废的殡仪馆,如今像一座纪念碑,矗立在那里。它纪念的不是民生,而是一次失败的规划和一次公信力的透支。一个投资两个亿的项目,牵扯到土地调规这种核心问题,前期的调研和审批是怎么做的?是闭着眼睛盖的章吗?现在问题摆在面前,相关部门不是想着如何纠错补救,而是层层推诿,让皮球在各个部门之间传来传去。这样做的后果,不仅仅是损失了两个亿,更是让所有潜在的投资者望而却步。因为大家都会想,今天叶先生的遭遇,明天会不会就轮到自己?
当一个本该服务于民生的工程,最终沦为坑害投资人的陷阱和一片荒草时,我们失去的,远不止是金钱。




